3/09/2006

看完時時刻刻很不爽

看完時時刻刻心裡超不爽(我知道現在才看很遜),應該是來自於對情緒的感染力,在我根本還沒想懂之前,整個人就被盤據了。
記得之前看完鋼琴教師時就是這樣的反應,從戲院走出來都還沒下電梯,不知道看到什麼,忽然間完全的失控大發脾氣,在冷靜下來後自己驚覺,那情緒和電影裡的有著極高的相關性(描述音樂的起承轉合被挪用到女主角對待愛情的態度上),只能說導演實在太強,或是我實在太入戲了。
在看完時時刻刻後我說了這些話
“一個生命的附屬品又有他生命的附屬品 所以每個獨立的生命 都把別人當附屬品 然後都覺得為別人活著 然後覺得別人其實是自己的負擔 然後又說愛對方“
“所以這樣面對個體獨立生命的態度 最後是說沒有一個生命是獨立的 選擇死亡時 才不必再彼此拖累?“
“放棄自由就自由了 放棄獨立結果還是獨立 因為本來就獨立了“

以上的想法是錯的,我把這件事情放在心裡,到了晚上才忽然了解(雖然講清楚比想清楚還難,但我想試試)
..........always to look life in the faith ,and to know it for what it is ,at the last to know it to love it for what it is and than to put it away..........always the years between us always the love.............這是結尾時virginia woolf說的話,非常東方的想法,我不確定virginia woolf是不是說過這段話,反正我是對電影不爽,我沒看過virginia woolf的小說也不會對他不爽,簡單來說這段話的意思就是當我們認真的面對生命的本質(要很認真,包括殘酷的部份),在了解並接受他之後反而更熱愛他,甚至可以捨棄他,基本上這裡毫無問題,並且和佛教所說的難捨能捨方是大慈悲挺像的不是嗎(又要講到宗教,我堅決反對傳佛時不教世人愛只教世人放下,和基督教一味教人愛不教人了解,淪為表面的愛,所以我不愛宗教先說),後面.....always the years between us always the love......,這才是最大的問題,三段故事如出一轍,我都只看到主角愛自己從未看到他們愛別人(了不起是接受別人的愛,或為別人而改變自己一點點,這算哪門子的愛,給了別人什麼?媽的),佛教教人先有慈悲心、同理心,關懷生命像熱愛自己一般,這裡已經先建立除錯措施了,當你發自內心的愛別人,願意去感受別人時(不是知道而是去感受),別人對你加諸的一切就已經不是干擾了,就算做不到體會起碼會因此而了解別人的意圖,進而透過周圍的人的眼睛看到自己和別人,當走出自我時會驚訝於自己清晰的存在,並對比出個體的差異反而不被動搖。“People who live in society have learn how to see themselves, in mirrors, as they appear to their friends“這句話是我偷來的,是不是有近似處?。(我做得也不好,正在學)

用最簡單的方法說,他們看似放下了執著心,卻放不下“我“執,所以只好去死,也算活該(我是說電影裡的人,裡頭自殺的畫面都超優雅的倒是)(基本上我完全不反對自殺這件事,如果真的放得下,大可以把他當成改變環境接受新刺激的好方法,就當作長途旅行好了,我也常有這個念頭,問題是放不開自己的人,走到哪都一樣不是嗎)

時時刻刻是部極好的片子,但裡頭說得道理是錯的,我沒資格評論,但總有嗅覺,在一看完我就不對勁了,我只是說出我的感受(而且非說不可,最不爽似是而非了,比全非還可怕)另外這次的philip glass的音樂我很喜歡,因為不只有形式還有感人的本質(很多人把他歸類於Minimalism,雖然我搞不那麼清楚)。

藝術的難處在於無一定標準,太多主觀認定,甚至主觀認定都是不時飄移的,要接受白癡的批評(我是說我),天才卻常常亂講話,裡頭的人際關係最複雜。

1 Comments:

At 3/10/2006 2:07 上午, Anonymous 匿名 said...

.....ㄟ佛教是認為一般人認知的「愛」其實脫離不了自私的妄想,所以才叫人要放下
好嗎!
「放下」不是「不愛」,而是「不以自私的目的而愛」,真正以對方的需要去做,甚至
犧牲自己⋯
但在練習時,層次、層面有所不同:
練習消除煩惱妄想時,要你觀想「放下」
練習深廣種植菩提心時,要你觀想「慈悲」
並不是只拿一種模式當教條OK?

叫我想句佛語‥‥ㄇㄉ我也沒讀什麼書ㄋ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應該也不是你要的吧

我現在新聞標題想不出來壓力很大
等會兒再來想想

 

張貼留言

<< Home